10080
《拈花微笑》佛陀的本意
《拈花微笑》佛陀的本意佛祖講法四十九年
唯一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明心見性。
《拈花微笑》也不例外
佛陀的本意就是讓我們悟本性。
而本性是覺淨圓明的虛空
是無邊無際又無始無終的
是無形無色無聲的
是不可見、不可說、不可知的
也就是無法表達的。
然而萬物萬法卻都是他的作用
其本質是本性空
我們只有通過它的作用知道他的存在。
因此我們說本性與性用不二
即性用是本性的顯現
本性是性用的本質。
凡樹有根
方能生發。
樹若無根
必不久長。
人生在世
生老病死
忽在忽亡
百年歲月
石火電光
亦如樹之無根也。
佛祖拈花
叫醒世人
使其看破浮生夢幻
早修性命耳。
花者
樹之精神發煥。
人之身
如樹也。
人之真靈
如樹之花也。
凡樹有根
故能生發
而開花。
惟人身無根
生死不常
全憑一點真靈之氣運動。
真靈旺
則身存而生。
真靈敗
則身亡而死。
人之存亡生死
聽其真靈之旺敗耳。
此真靈者
雖為人樹之花
實為人樹之根。
此真靈
即慧命、漏盡、舍利、元氣
元精
即先天之氣也。
六祖曰:吾有一物者
即此也。
佛曰:唯此一事實者
即此也。
此物
生於先天
藏於後天。
位天地
統陰陽
運五行
育萬物。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
放之
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密。
在儒
則謂:明德、天地之根;在道
則謂:靈寶、黍米珠;在釋
則謂: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人之真靈
本來圓陀陀、光灼灼、淨裸裸、赤灑灑
不生不滅
不色不空
處聖不增
處凡不減。
因交後天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便有聖凡之分。
佛祖存之者
存此真靈
而不逐於假也。
因其庶民逐於假靈
於是
真靈幽暗不明矣。
因其真靈
幽暗不明
順其所欲
貪戀榮化
爭名奪利
不肯休歇
認假為真。
百憂感其心
萬事勞其形。
如同苦海之舟
飄來蕩去
常在魚龍凶險之處亂游。
若能猛醒回頭
頓超彼岸。
莫待風波壞舟
喪卻性命
一失人身
萬劫難出。
故曰:無根樹
花正幽
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
苦海舟
蕩去蕩來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拍系
常在魚龍險處游。
肯回頭
是岸頭
莫待風波壞了舟。
人多疑其:年老力衰
精神有限
如同樹花敗危
無有生發
還不得元
復不得本。
而遂自暴自棄
待死而己。
試觀:世間老樹
接以嫩枝
重新發榮。
如同:梅樹寄榔
桑樹接梨。
此皆無情之物
尚能復生
何況
人為萬物之靈
得天地之正氣
老而豈能無藥而醫乎?藥醫之道
是何道?即:老而接栽之道也。
欲知此道
急訪明師
求問真方。
果得真方
下手速修
猶太遲也。
故曰:無根樹
花正危
樹老將新接嫩枝。
梅寄柳
桑接梨
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
人老原來有藥醫。
訪明師
問方兒
下手速修猶太遲。
修佛之道
須要陰陽得類
方能成全一個真靈之寶。
即一合相也。
如果有陰無陽
有陽無陰
是謂:花孤無類
真靈不成。
亦如雌雞之卵
焉能抱雛?不能抱雛者
蓋以被了陰陽交感造化爐也。
又如:女子無夫
男兒無妻
怎能生育?彼世之肓漢
不窮陰陽之理
不推造化之源
糊塗幹事。
或觀空、或定息、或思神、或守竅、或搬運
皆是靜坐孤修
陰而不陽。
不待
無益於性命
而且
有傷於性命
愈修而氣愈枯也。
故曰:無根樹
花正孤
借問陰陽得類無。
雌雞卵
怎抱雛
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怨女
男兒無妻是曠夫。
嘆迷徒
太糊塗
靜坐孤修氣轉枯。
佛曰:一合相。
何曰:一合相?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悟真云:陰陽得類歸交感
二八相當自合親。
若陰陽各偏
或陽感而陰不應;或陰求而陽不招;或陽過而陰不及;或陰盛而陽不足
皆是真靈之花有偏
不中不正
道不全成也。
人之真情如金
真知如鉛
二物屬剛;人之靈性如木
靈知如汞
二物屬柔。
真情真知
剛而易沉;靈性靈知
柔而易浮。
若以性求情
情來歸性;以真制靈
靈歸於真。
剛柔相應
陰陽和合
化為一氣
生機長存
而不息矣。
若情不歸性
靈不歸真
是謂:金隔木
汞隔鉛
孤陰寡陽各一邊。
焉能返本還元
結成真靈之舍利子哉?試觀:世上男女相配
生子生孫
代代相傳而相續。
可知
修真之道
陰陽相合
生仙生佛
亦能代代相傳而不息。
但不過有順逆之分
聖凡之別。
順則為凡
逆則為仙。
所爭者
只在中間顛倒耳。
這個中字
其理最深
其事最密。
非中外之中
非一身上下之中
乃陰陽交感之中
無形無象
號為:天地根、陰陽竅、生殺舍、元牝門。
人生在此
人死在此。
為仙為佛在此。
作人作獸在此。
修佛者
能於此處
立定腳根
逆而運之
顛倒之間
災變為福
刑化為德
所謂:一時辰內漏盡成也。
噫!
中間人不易知。
顛倒人亦難曉。
豈知仙佛中間顛倒之義乎?好學者
早為細辨
可也。
若明此理
則今生可成佛矣!
檢視圖片本文鏈接地址:http://www.fjlt.net/ShowPost.asp?ThreadID=10080 駭客與怪客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hacker-cracker檢視圖片檢視圖片檢視圖片
10080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680003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